中位数查找问题

Posted by 冰河 at 17:55 3 Responses » 19,363 Views
292011

1.有两个已排好序的数组A和B,长度均为n,找出这两个数组的中间元素。要求时间代价为O(logn)。

然后再论证平均时间复杂度(要不就是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logn)。

大牛给的解法:

Say the two arrays are sorted and increasing, namely A and B.
It is easy to find the median of each array in O(1) time.
Assume the median of array A is m and the median of array B is n.
Then,
1′ If m=n, then clearly the median after merging is also m, the algorithm holds.
2′ If m<n, then reserve the half of sequence A in which all numbers are greater than
m, also reserve the half of sequence B in which all numbers are smaller than n.
Run the algorithm on the two new arrays.
3′ If m>n, then reserve the half of sequence A in which all numbers are smaller than
m, also reserve the half of sequence B in which all numbers are larger than n.
Run the algorithm on the two new arrays.

Time complexity: O(logn)

2.查找一个数列的中位数

我们算法导论上定义的选择问题(selection problem):

输入:一个包含n个不同数的集合A和一个数i,1≤i≤n。

输出:元素x∈A,它恰大于A中其他的i-1个元素。

解决选择问题是使用以快速排序算法为模型的分治算法。中位数问题其实就是选择问题的特例,即i=n/2。算法思想如下:

1.抽取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作为主元,用快速排序的思想进行一次调整,将比主元小的放在左边,比主元大的放在右边。

2.如果主元的索引等于数组长度的一半,那么就找到了。

3.如果主元的索引比数组长度的一半小的话,那么在主元到数组的结尾这个期间内找第(数组长度的一半-主元的索引)大的数。

4.否则在数组的开始到中间值的索引这段期间内找第(数组长度的一半大)大的数。

递归的调用上面的几步,就可以解决问题。复杂度是O(n)

292011

写一段程序,找出数组中第k大小的数,输出数所在的位置。

Continue reading »

百度2011校园招聘笔试题

Posted by 冰河 at 20:45 4 Responses » 13,836 Views
072011

研发工程师_核心研发方向(BJ)场

1.extern “C”{}的含义及解决的问题

2.说明两种设计模式及应用场景

3.TCP中time_wait是什么状态,有什么优缺点?

1.任务分配问题,任务之间有依赖关系。给出算法及时间、空间复杂度。

2.给英文分句。文章由大小写字母、逗号和点号组成。句子以点号结束,至少包含一个字母。要求写一段完整的程序,程序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简洁

某系统每天有1000亿条记录,存储url,ip,时间。

设计一个系统存储查询这些记录。实习记录,并能按以下要求查询:

(1)给出某时间段(精确到分钟),能查询某url的访问次数
(2)给出某时间段(精确到分钟),能查询某ip的访问次数

Young氏矩阵问题及算法

Posted by 冰河 at 17:48 No Responses » 8,304 Views
042011

百度某年的笔试题就考过Young氏矩阵的存在问题,所以这里把Young氏矩阵问题及算法贴一下

一个 m*n 的 Young 氏矩阵(Young tableau) 是一个 m*n 的矩阵,其中每一行的数据都从左到右排序,每一列的数据都从上到下排序.Young 氏矩阵中可能会有一些  ∞ 数据项,表示不存在的元素.所以,Young 氏矩阵可以用来存放 r<= mn 个有限的元素.
a).画一个包含{9,16,3,2,4,8,5,14,12} 的4*4 的 Young 氏矩阵.

b).给出一个在非空 m*n 的 Young  氏矩阵上实现 EXTRACT-MIN 算法,使其运行时间为O(m+n).

c).说明如何在O(m+n)时间内,将一个新元素手入到一个未满的 m*n Young 氏矩阵中.

d).给出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n^3) 的对 n*n Young 氏矩阵排序的算法.

e).给出一个运行时间为O(m+n) 的算法,来决定一个给定的数是否存在于一个给定的 m*n  的 Young 氏矩阵当中. Continue reading »

数据挖掘十大经典算法

Posted by 冰河 at 19:48 No Responses » 5,398 Views
192010

国际权威的学术组织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2006年12月评选出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十大经典算法:C4.5, k-Means, SVM, Apriori, EM, PageRank, AdaBoost, kNN, Naive Bayes, and CART.

不仅仅是选中的十大算法,其实参加评选的18种算法,实际上随便拿出一种来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算法,它们在数据挖掘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响。


1. C4.5

C4.5 算法是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种分类决策树算法,其核心算法是ID3算法.  C4.5算法继承了ID3算法的优点,并在以下几方面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

1)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

2) 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3) 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处理;

4)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C4.5算法有如下优点: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 较高。其缺点是: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


2. The k-means algorithm 即K-Means算法

k-means algorithm算法是一个聚类算法,把n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属性分为k个分割,k < n。它与处理混合正态分布的最大期望算法很相似,因为他们都试图找到数据中自然聚类的中心。它假设对象属性来自于空间向量,并且目标是使各个群组内部的均 方误差总和最小。


3.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支持向量机,英文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机(论文中一般简称SVM)。它是一种?督式??的方法,它广泛的应用于统计分类以及回归分析中。支持向量机将向量映射到一个更 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在分开数据的超平面的两边建有两个互相平行的超平面。分隔超平面使两个平行超平面的距离最大化。假 定平行超平面间的距离或差距越大,分类器的总误差越小。一个极好的指南是C.J.C Burges的《模式识别支持向量机指南》。van der Walt 和 Barnard 将支持向量机和其他分类器进行了比较。

4. The Apriori algorithm

Apriori算法是一种最有影响的挖掘布尔关联规 则频繁项集的算法。其核心是基于两阶段频集思想的递推算法。该关联规则在分类上属于单维、单层、布尔关联规则。在这里,所有支持度大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称 为频繁项集,简称频集。


5. 最大期望(EM)算法

在统计计算中,最大期望(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是在概率(probabilistic) 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藏变量(Latent Variabl)。最大期望经常用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数据集聚(Data Clustering)领域。

6. PageRank

PageRank是Google算法的重 要内容。2001年9月被授予美国专利,专利人是Google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因此,PageRank里的page不是指网页,而是指佩奇,即这个等级方法是以佩奇来命名的。

PageRank根据网站的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俩衡量网站的价值。PageRank背后的概念是,每个到页面的链接都是 对该页面的一次投票,被链接的越多,就意味着被其他网站投票越多。这个就是所谓的“链接流行度”——衡量多少人愿意将他们的网站和你的网站挂钩。 PageRank这个概念引自学术中一篇论文的被引述的频度——即被别人引述的次数越多,一般判断这篇论文的权威性就越高。

7. AdaBoost

Adaboost是一种迭代算法,其核心 思想是针对同一个训练集训练不同的分类器(弱分类器),然后把这些弱分类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强的最终分类器 (强分类器)。其算法本身是通过改变数据分布来实现的,它根据每次训练集之中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以及上次的总体分类的准确率,来确定每个样本的权 值。将修改过权值的新数据集送给下层分类器进行训练,最后将每次训练得到的分类器最后融合起来,作为最后的决策分类器。

8. kNN: 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

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该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 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9. Naive Bayes

在众多的分类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分类模型是决策树模型 (Decision Tree Model)和朴素贝叶斯模型(Naive Bayesian Model,NBC)。 朴素贝叶斯模型发源于古典数学理论,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以及稳定的分类效率。同时,NBC模型所需估计的参数很少,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 单。理论上,NBC模型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具有最小的误差率。但是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这是因为NBC模型假设属性之间相互独立,这个假设在实际应用中往 往是不成立的,这给NBC模型的正确分类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属性个数比较多或者属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时,NBC模型的分类效率比不上决策树模型。而在属性相 关性较小时,NBC模型的性能最为良好。


10. CART: 分类与回归树

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在分类树下面有两个关键的思想。第一个是关于递归地划分自变量空间的想法;第二个想法是用验证数据进行剪枝。

LaTex:算法排版

Posted by 冰河 at 21:19 5 Responses » 66,072 Views
092010

排版可能需要的包:

usepackage{algorithm} //format of the algorithm

usepackage{algorithmic} //format of the algorithm

usepackage{multirow} //multirow for format of table

usepackage{amsmath}

usepackage{xcolor}

DeclareMathOperator*{argmin}{argmin} //argmin或argmax公式的排版

enewcommand{algorithmicrequire}{ extbf{Input:}} //Use Input in the format of Algorithm

enewcommand{algorithmicensure}{ extbf{Output:}} //UseOutput in the format of Algorithm

排版图片可能需要的包:

usepackage{graphics}

usepackage{graphicx}

usepackage{epsfig}

算法的排版举例:

\begin{algorithm}[htb] %算法的开始

caption{ Framework of ensemble learning for our system.} %算法的标题

label{alg:Framwork} %给算法一个标签,这样方便在文中对算法的引用

\begin{algorithmic}[1] %这个1 表示每一行都显示数字

REQUIRE ~~\ %算法的输入参数:Input

The set of positive samples for current batch, $P_n$;\

The set of unlabelled samples for current batch, $U_n$;\

Ensemble of classifiers on former batches, $E_{n-1}$;

ENSURE ~~\ %算法的输出:Output

Ensemble of classifiers on the current batch, $E_n$;

STATE Extracting the set of reliable negative and/or positive samples $T_n$ from $U_n$ with help of $P_n$; label{code:fram:extract} %算法的一个陈述,对应算法的一个步骤或公式之类的; label{ code:fram:extract }对此行的标记,方便在文中引用算法的某个步骤

STATE Training ensemble of classifiers $E$ on $T_n cup P_n$, with help of data in former batches; label{code:fram:trainbase}

STATE $E_n=E_{n-1}cup E$; label{code:fram:add}

STATE Classifying samples in $U_n-T_n$ by $E_n$; label{code:fram:classify}

STATE Deleting some weak classifiers in $E_n$ so as to keep the capacity of $E_n$; label{code:fram:select}

RETURN $E_n$; %算法的返回值

end{algorithmic}

end{algorithm}

排版效果图:

在文中对算法和算法的某个步骤的引用:Therefore, in step
ef{code:fram:extract} of algorithm
ef{alg:Framwork}, we extract $T_n$, a set of reliable negative samples

1、 For和While循环语句的排版举例

(1) 排版效果图

(2)排版代码

\begin{algorithm}[h]

caption{An example for format For & While Loop in Algorithm}

\begin{algorithmic}[1]

FOR{each $iin [1,9]$}

STATE initialize a tree $T_{i}$ with only a leaf (the root);\

STATE $T=Tigcup T_{i};$\

ENDFOR

FORALL {$c$ such that $cin RecentMBatch(E_{n-1})$} label{code:TrainBase:getc}

STATE $T=T cup PosSample(c)$; label{code:TrainBase:pos}

ENDFOR;

FOR{$i=1$; $i<n$; $i++$ }

STATE $//$ Your source here;

ENDFOR

FOR{$i=1$ to $n$}

STATE $//$ Your source here;

ENDFOR

STATE $//$ Reusing recent base classifiers. label{code:recentStart}

WHILE {$(|E_n| leq L_1 )and( D
eq phi)$}

STATE Selecting the most recent classifier $c_i$ from $D$;

STATE $D=D-c_i$;

STATE $E_n=E_n+c_i$;

ENDWHILE label{code:recentEnd}

end{algorithmic}

end{algorithm}

十二 182009

这或许是众多OIer最大的误区之一。

你会经常看到网上出现“这怎么做,这不是NP问题吗”、“这个只有搜了,这已经被证明是NP问题了”之类的话。你要知道,大多数人此时所说的NP问题其实都是指的NPC问题。他们没有搞清楚NP问题和NPC问题的概念。NP问题并不是那种“只有搜才行”的问题,NPC问题才是。好,行了,基本上这个误解已经被澄清了。下面的内容都是在讲什么是P问题,什么是NP问题,什么是NPC问题,你如果不是很感兴趣就可以不看了。接下来你可以看到,把NP问题当成是 NPC问题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还是先用几句话简单说明一下时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并不是表示一个程序解决问题需要花多少时间,而是当问题规模扩大后,程序需要的时间长度增长得有多快。也 就是说,对于高速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来说,处理某一个特定数据的效率不能衡量一个程序的好坏,而应该看当这个数据的规模变大到数百倍后,程序运行时间是否还 是一样,或者也跟着慢了数百倍,或者变慢了数万倍。不管数据有多大,程序处理花的时间始终是那么多的,我们就说这个程序很好,具有O(1)的时间复杂度,也称常数级复杂度;数据规模变得有多大,花的时间也跟着变得有多长,这个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比如找n个数中的最大值;而像冒泡排序、插入排序等,数据扩大2倍,时间变慢4倍的,属于O(n^2)的复杂度。还有一些穷举类的算法,所需时间长度成几何阶数上涨,这就是O(a^n)的指数级复杂度,甚至O(n!)的阶乘级复杂度。不会存在O(2*n^2)的复杂度,因为前面的那个“2”是系数,根本不会影响到整个程序的时间增长。同样地,O (n^3+n^2)的复杂度也就是O(n^3)的复杂度。因此,我们会说,一个O(0.01*n^3)的程序的效率比O(100*n^2)的效率低,尽管在n很小的时候,前者优于后者,但后者时间随数据规模增长得慢,最终O(n^3)的复杂度将远远超过O(n^2)。我们也说,O(n^100)的复杂度小于O(1.01^n)的复杂度。

容易看出,前面的几类复杂度被分为两种级别,其中后者的复杂度无论如何都远远大于前者:一种是O(1),O(log(n)),O(n^a)等,我们把它叫做多项式级的复杂度,因为它的规模n出现在底数的位置;另一种是O(a^n)O(n!)型复杂度,它是非多项式级的,其复杂度计算机往往不能承受。当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选择的算法通常都需要是多项式级的复杂度,非多项式级的复杂度需要的时间太多,往往会超时,除非是数据规模非常小。

自然地,人们会想到一个问题:会不会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复杂度为多项式级的算法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正确的算法来,这称之为“不可解问题”(Undecidable Decision Problem)。比如,输出从1nn个数的全排列。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的复杂度都是阶乘级,因为你总得用阶乘级的时间打印出结果来。有人说,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正规”的问题,正规的问题是让程序解决一个问题,输出一个“YES”或“NO”(这被称为判定性问题),或者一个什么什么的最优值(这被称为最优化问题)。那么,根据这个定义,我也能举出一个不大可能会有多项式级算法的问题来:Hamilton回路。问题是这样的:给你一个图,问你能否找到一条经过每个顶点一次且恰好一次(不遗漏也不重复)最后又走回来的路(满足这个条件的路径叫做Hamilton回路)。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找到多项式级的算法。事实上,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NPC问题。

下面引入P类问题的概念: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找到一个能在多项式的时间里解决它的算法,那么这个问题就属于P问题。P是英文单词多项式的第一个字母。哪些问题是P类问题呢?通常NOINOIP不会出不属于P类问题的题目。我们常见到的一些信息奥赛的题目都是P问题。道理很简单,一个用穷举换来的非多项式级时间的超时程序不会涵盖任何有价值的算法。

接下来引入NP问题的概念。这个就有点难理解了,或者说容易理解错误。在这里强调(回到我竭力想澄清的误区上),NP问题不是非P类问题。NP问题是指可以在多项式的时间里验证一个解的问题。NP问题的另一个定义是,可以在多项式的时间里猜出一个解的问题。比方说,我RP很好,在程序中需要枚举时,我可以一猜一个准。现在某人拿到了一个求最短路径的问题,问从起点到终点是否有一条小于100个单位长度的路线。它根据数据画好了图,但怎么也算不出来,于是来问我:你看怎么选条路走得最少?我说,我RP很好,肯定能随便给你指条很短的路出来。然后我就胡乱画了几条线,说就这条吧。那人按我指的这条把权值加起来一看,嘿,神了,路径长度98,比100小。于是答案出来了,存在比100小的路径。别人会问他这题怎么做出来的,他就可以说,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比100 小的解。在这个题中,找一个解很困难,但验证一个解很容易。验证一个解只需要O(n)的时间复杂度,也就是说我可以花O(n)的时间把我猜的路径的长度加出来。那么,只要我RP好,猜得准,我一定能在多项式的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我猜到的方案总是最优的,不满足题意的方案也不会来骗我去选它。这就是NP问题。当然有不是NP问题的问题,即你猜到了解但是没用,因为你不能在多项式的时间里去验证它。下面我要举的例子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指出了一个目前还没有办法在多项式的时间里验证一个解的问题。很显然,前面所说的Hamilton回路是NP问题,因为验证一条路是否恰好经过了每一个顶点非常容易。但我要把问题换成这样:试问一个图中是否不存在Hamilton回路。这样问题就没法在多项式的时间里进行验证了,因为除非你试过所有的路,否则你不敢断定它“没有Hamilton回路”。

之所以要定义NP问题,是因为通常只有NP问题才可能找到多项式的算法。我们不会指望一个连多项式地验证一个解都不行的问题存在一个解决它的多项式级的算法。相信读者很快明白,信息学中的号称最困难的问题——“NP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NP问题与P类问题的关系。

很显然,所有的P类问题都是NP问题。也就是说,能多项式地解决一个问题,必然能多项式地验证一个问题的解——既然正解都出来了,验证任意给定的解也只需要比较一下就可以了。关键是,人们想知道,是否所有的NP问题都是P类问题。我们可以再用集合的观点来说明。如果把所有P类问题归为一个集合P中,把所有 NP问题划进另一个集合NP中,那么,显然有P属于NP。现在,所有对NP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究竟是否有P=NP?通常所谓的“NP问题”,其实就一句话:证明或推翻P=NP

NP问题一直都是信息学的巅峰。巅峰,意即很引人注目但难以解决。在信息学研究中,这是一个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解决的终极问题,好比物理学中的大统一和数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等。

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啃不动”。但是,一个总的趋势、一个大方向是有的。人们普遍认为,P=NP不成立,也就是说,多数人相信,存在至少一个不可能有多项式级复杂度的算法的NP问题。人们如此坚信PNP是有原因的,就是在研究NP问题的过程中找出了一类非常特殊的NP问题叫做NP-完全问题,也即所谓的 NPC问题。C是英文单词“完全”的第一个字母。正是NPC问题的存在,使人们相信PNP。下文将花大量篇幅介绍NPC问题,你从中可以体会到NPC问题使P=NP变得多么不可思议。

为了说明NPC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约化(Reducibility,有的资料上叫“归约”)

简单地说,一个问题A可以约化为问题B的含义即是,可以用问题B的解法解决问题A,或者说,问题A可以“变成”问题B。 《算法导论》上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有两个问题:求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求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那么我们说,前者可以约化为后者,意即知道如何 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那么一定能解出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写出两个程序分别对应两个问题,那么我们能找到一个“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把解一元一次方程程序 的输入数据变一下,用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程序上,两个程序总能得到一样的结果。这个规则即是:两个方程的对应项系数不变,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0。按照这个规则把前一个问题转换成后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就等价了。同样地,我们可以说,Hamilton回路可以约化为TSP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旅行商问题):在Hamilton回路问题中,两点相连即这两点距离为0,两点不直接相连则令其距离为1,于是问题转化为在TSP问题中,是否存在一条长为0的路径。Hamilton回路存在当且仅当TSP问题中存在长为0的回路。

“问题A可约化为问题B”有一个重要的直观意义:B的时间复杂度高于或者等于A的时间复杂度。也就是说,问题A不比问题B难。这很容易理解。既然问题A能用问题B来解决,倘若B的时间复杂度比A的时间复杂度还低了,那A的算法就可以改进为B的算法,两者的时间复杂度还是相同。正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比解一元一次方程难,因为解决前者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后者。

很显然,约化具有一项重要的性质:约化具有传递性。如果问题A可约化为问题B,问题B可约化为问题C,则问题A一定可约化为问题C。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不必阐述了。

现在再来说一下约化的标准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变化法则,对任意一个程序A的输入,都能按这个法则变换成程序B的输入,使两程序的输出相同,那么我们说,问题A可约化为问题B

当然,我们所说的“可约化”是指的可“多项式地”约化(Polynomial-time Reducible),即变换输入的方法是能在多项式的时间里完成的。约化的过程只有用多项式的时间完成才有意义。

好了,从约化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一个问题约化为另一个问题,时间复杂度增加了,问题的应用范围也增大了。通过对某些问题的不断约化,我们能够不断寻找复杂度更高,但应用范围更广的算法来代替复杂度虽然低,但只能用于很小的一类问题的算法。再回想前面讲的PNP问题,联想起约化的传递性,自然地,我们会想问,如果不断地约化上去,不断找到能“通吃”若干小NP问题的一个稍复杂的大NP问题,那么最后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时间复杂度最高,并且能“通吃”所有的 NP问题的这样一个超级NP问题?答案居然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存在这样一个NP问题,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约化成它。换句话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NP问题都解决了。这种问题的存在难以置信,并且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种问题不只一个,它有很多个,它是一类问题。这一类问题就是传说中的NPC 问题,也就是NP-完全问题。NPC问题的出现使整个NP问题的研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NPC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再次回到全文开头,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想表达一个问题不存在多项式的高效算法时应该说它“属于NPC问题”。此时,我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我已经把NP问题和NPC问题区别开了。到此为止,本文已经写了近5000字了,我佩服你还能看到这里来,同时也佩服一下自己能写到这里来。

NPC问题的定义非常简单。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问题就是NPC问题。首先,它得是一个NP问题;然后,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约化到它。证明一个问题是 NPC问题也很简单。先证明它至少是一个NP问题,再证明其中一个已知的NPC问题能约化到它(由约化的传递性,则NPC问题定义的第二条也得以满足;至于第一个NPC问题是怎么来的,下文将介绍),这样就可以说它是NPC问题了。

既然所有的NP问题都能约化成NPC问题,那么只要任意一个NPC问题找到了一个多项式的算法,那么所有的NP问题都能用这个算法解决了,NP也就等于P 了。因此,给NPC找一个多项式算法太不可思议了。因此,前文才说,“正是NPC问题的存在,使人们相信PNP”。我们可以就此直观地理解,NPC问题目前没有多项式的有效算法,只能用指数级甚至阶乘级复杂度的搜索。

顺便讲一下NP-Hard问题。NP-Hard问题是这样一种问题,它满足NPC问题定义的第二条但不一定要满足第一条(就是说,NP-Hard问题要比 NPC问题的范围广)。NP-Hard问题同样难以找到多项式的算法,但它不列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因为它不一定是NP问题。即使NPC问题发现了多项式级的算法,NP-Hard问题有可能仍然无法得到多项式级的算法。事实上,由于NP-Hard放宽了限定条件,它将有可能比所有的NPC问题的时间复杂度更高从而更难以解决。

不要以为NPC问题是一纸空谈。NPC问题是存在的。确实有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属于NPC问题。下文即将介绍它。

下文即将介绍逻辑电路问题。这是第一个NPC问题。其它的NPC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约化而来的。因此,逻辑电路问题是NPC类问题的“鼻祖”。

逻辑电路问题是指的这样一个问题:给定一个逻辑电路,问是否存在一种输入使输出为True

什么叫做逻辑电路呢?一个逻辑电路由若干个输入,一个输出,若干“逻辑门”和密密麻麻的线组成。看下面一例,不需要解释你马上就明白了。

┌───┐

输入1├─→┐ ┌──┐

└───┘ └─→┤

or ├→─┐

┌───┐ ┌─→┤ ┌──┐

输入2├─→┤ └──┘ └─→┤

└───┘ ┌─→┤AND ├──→输出

└────────┘┌→┤

┌───┐ ┌──┐ └──┘

输入3├─→┤ NOT├─→────┘

└───┘ └──┘

这是个较简单的逻辑电路,当输入1、输入2、输入3分别为TrueTrueFalseFalseTrueFalse时,输出为True

有输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为True的逻辑电路吗?有。下面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

│输入1 ├→─┐ ┌──┐

└───┘ └─→┤

AND ├─→┐

┌─→┤

└──┘ ┌──┐

└→┤

┌───┐ AND ├─→输出

│输入2 ├→─┤ ┌──┐ ┌→┤

└───┘ └→┤NOT ├→──┘ └──┘

└──┘

上面这个逻辑电路中,无论输入是什么,输出都是False。我们就说,这个逻辑电路不存在使输出为True的一组输入。

回到上文,给定一个逻辑电路,问是否存在一种输入使输出为True,这即逻辑电路问题。

逻辑电路问题属于NPC问题。这是有严格证明的。它显然属于NP问题,并且可以直接证明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约化到它(不要以为NP问题有无穷多个将给证明造成不可逾越的困难)。证明过程相当复杂,其大概意思是说任意一个NP问题的输入和输出都可以转换成逻辑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想想计算机内部也不过是一些 01的运算),因此对于一个NP问题来说,问题转化为了求出满足结果为True的一个输入(即一个可行解)。

有了第一个NPC问题后,一大堆NPC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再证明一个新的NPC问题只需要将一个已知的NPC问题约化到它就行了。后来,Hamilton 回路成了NPC问题,TSP问题也成了NPC问题。现在被证明是NPC问题的有很多,任何一个找到了多项式算法的话所有的NP问题都可以完美解决了。因此说,正是因为NPC问题的存在,P=NP变得难以置信。P=NP问题还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有待大家自己进一步的挖掘。攀登这个信息学的巅峰是我们这一代的终极目标。现在我们需要做的,至少是不要把概念弄混淆了。

© 2009 - 2024 冰河的博客